据资料记载,1592年,巴西耶酥会教士曾要求创办一所大学,后因种种缘故未能如愿。1759年,耶酥会被驱逐时,当时仅存的“高等教育机构”--神学院同时被解散。1789年,希望依照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模式建立巴西大学的计划再次落空。因为当时的宗主国葡萄牙始终认为,殖民地所需的各类人才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本土的科英布拉大学培养,没有必要在巴西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巴西的高等院校要比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晚建近370年。
19世纪末,希望成立公立大学的呼声十分强烈,1891年的国家宪法也规定政府负责管理高等教育,但是1909年和1912年试图开办公立大学的努力始终未果。最早的巴西的大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巴西的首家大学是1920年在3所传统的专业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工程学院)基础上联合建成的里约热内卢大学(现称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截止1934年,巴西共有4所公立大学,它们是:维科萨联邦大学(1926年建成)、米纳斯图赖斯联邦大学(1927年)、圣保罗大学(1934)和南里奥格兰联邦大学(1934年)。但是,这些学校的规模仍比较小,招生人数也很少。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巴西教育的重心主要是面向高等教育,80%以上的中学是以升大学为唯一目标的普通中学,即使是为数不多的职业学校,也以升大学为最终目标,结果造成人才供求格局的严重不平衡,在当时的巴西,工程师的数量居然超过技术工人的4倍, 形成技术人才倒金字塔式的极不合理的格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60年代中期以后,巴西进行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延长义务教育,强制推行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普教与职教相结合,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人才供求状况和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西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不过,在此之后,巴西政府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是重蹈覆辙,终于又导致巴西80年代初以后较长时期的经济停滞。
1990年3月,巴西参加了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作为大会的一个结果,确定了需要一致努力为全体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根据全民教育会议的精神,巴西做出了承诺,全面实施全民教育。1993年5月,巴西举行了“全国全民教育周”。此后不久,巴西建立了全国全民教育委员会,并拟定了全民教育十年计划。在经过全国的讨论后,于1993年12月正式公布了全国全民教育十年计划。
巴西全民教育十年计划是巴西加强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目标是要强迫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按标准调整地区教育差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体现出一种公平性;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人物;加强继续教育,减少文盲人数和提高教育不足的青少年和成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引进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加大对贫穷儿童的教育援助的力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减低留级率和辍学率;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强各级政府的统一行动;在促进、评价、宣传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注重社区的参与等。
到90年代中期,巴西全国文盲达2000万人以上,文盲率在拉美国家中居第二位。教育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巴西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带来了就业困难、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近年来巴西政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前总统卡多佐被誉为“教育总统”。1995年上台执政后不久就提出要把基础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在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亲自登上讲台给小学生上课。1996年和1997年又两次宣布当年为巴西的教育年。
巴西政府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扫除文盲。政府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每年都拨出近5亿美元专款用于解决失学儿童的入学问题。充足的资金为巴西发展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入学率的提高也使巴西的文盲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为了避免优秀教师的外流,巴西政府对长期偏低的初等教育教师的工资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巴西教育部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此外,巴西还积极探索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方法,其中最成功的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卫星教学计划”。这个被称为“电视学校”的计划是用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的学校每天转播三个小时的基础教学节目。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巴西政府目前开始尝试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教学。
巴西政府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其中尤以发展高等教育的成果最为显著。巴西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增加国家投资的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力量办学,鼓励创办私立大学。巴西还对高等院校尤其是国立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高校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聘请教师,自筹科研经费,确定科研项目。政府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尽快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
根据巴西教育部的统计,1993年巴西教育经费占GNP的3.5%,1997年已增加到4.6%,并力争使教育经费到2007年增加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使在校大学生人数翻一番,基本扫除文盲。巴西近10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1997年大学生激增到200万,新招大学生64万人。巴西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巴西人均GNP达到4501美元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巴西教育分为两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又分三级:儿童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初级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初中,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高等教育指各类大学,学制一般为四年。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4.85%。全国有初级教育机构183448所(1999年),在校学生约3537万人(2001年);中等教育机构15213所(1999年),在校学生约841.7万人(2001年);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1097所,在校学生237.8万人(1999年)。全国35.5%的教育机构集中在圣保罗州,63%的高等院校集中在东南部。著名高等学府有圣保罗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巴西利亚大学等。2001年,7-14岁儿童入学率为97%。1999年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13.8%。具体说来,其教育基本制度如下:
幼儿教育,4年,0-3岁;
儿童教育,3年,4-6岁;
初级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8年,7-14岁;
中等教育,3年,15-17岁;
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年限不同,17岁以上。
巴西为了改变基础教育滞后的局面,巴西政府注意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把8年基础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71年巴西议会通过第5692号法令,宣布将小学和初中合并为基础教育,对7岁以上儿童给予义务教育。1988 年巴西宪法又明确规定基础教育为义务教育,同时对非学龄的人实施免费教育。巴西教育部还在基础教育的5~8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首都巴西利亚专门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子女的奖学金。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向2.5万名失学儿童提供基本生活费, 资助他们就学。市政府还开设一些儿童技校,使贫困儿童学习工艺技术,提高谋生能力。
巴西的中等教育包括高中、职业学院、师范学院,学制为3年,教育对象为15-18岁的青少年。中等教育学校也分为联邦、州立、市立、私立四类。各学校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众多专业知识,更加增进了学院与社会的联系。
巴西的高等教育分为联邦、州立、市立、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巴西大多数公立学校一年举行两次入学时间,与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巴西联邦和州立大学一般实行免费教育。巴西的高等学院中,有不少是世界闻名大学。其中圣保罗大学的许多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巴西的第一台电脑就是这个大学的电信专业研制出来的。圣保罗大学实行教学与科研并举方针。在培养大批高级人才的同时,加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尖端科学的研究。
在联邦体制下,巴西的高等教育统一由联邦政府主管;中等教育由各州政府管理;幼儿和小学教育由当地市政府管理。实际上,各层次的教育还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学校。
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巴西政府还注重培养高等教育的师资人才。截至1996年,巴西大学教师人数已超过14.8万人。巴西的教育体系中还包括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远距离教育。
在公立大学相继成立的同时,私立部门紧跟其后,而带头的则是天主教会。在耶酥会(主管教育与行政事务)和一家民间协会(负责筹措资金)的共同努力下,巴西的第一所私立大学--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于1940年宣告成立并得到政府认可。1941年开学,1946年各种手续齐备后正式挂牌,1947年获得了梵蒂冈罗马教庭的正式授权书。不久之后,在巴西其他大城市,如圣保罗、累西腓、阿雷格里港、贝洛奥里藏特相继开办了天主教大学。
据有关统计资料,巴西私立院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40-60%之间,也就是说,同期内每10名大学中至少有4人就读了私立学校。私立大学的不断增加是巴西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从1994年—1998年四年间,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从97万人增加到130万人,增幅高达34%。目前就读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占巴西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1%以上。